学校简介
学校视频
学校领导
学校荣誉
学校机构
校园风光
招生简章招生计划 专业介绍招生问答 联系方式就业资讯
学习园地

好书好文推荐(三)

文化如何成为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关注承载着中国人美好价值理念的文化符号的创制及传播

提升文化软实力,就要发展承载着主流价值观的流行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应关注文化民生,培育民众的文化素质

  ■沈壮海

 

  随着“文化软实力”之说渐为人知,文化是实力、文化即国力等思想观念也随之更为深广地流行于世。“软实力”理论的最初提出者和系统阐发者约瑟夫·奈,在其“软实力”理论体系中反复论证文化这种软实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从多种角度表达了他对哪种文化才能够生发软实力的回答。当然,这位美国学者更多的是依据他眼中的美国文化的一系列特质而展开其论说的。

  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具有支撑发展、推动前进的力量,即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够成为软实力,那么,文化是如何成为软实力的?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

  一定是先进的文化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段上,只有那些真正反映时代精神和前进方向、居于制高点上的先进文化才能够引领社会的文明进步,才能够从之者众、服之者广,感人深且易人易,成其为真正的实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吴起镇一场新秧歌演出之后,一个士兵“把自己的手捆起来,跑到连长那里请求处罚”,坦白自己“想开小差……还想组织别人开小差”,且“棉衣里缝了法币”。毛泽东赞之曰:“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的力量。”他指出,之所以“早几年那种大戏、小说……不能发生这样的力量”而新秧歌能够发生这样的力量,正因为新秧歌“反映的是新政治、新经济”,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在异质文化的相遇中,不同文化的势位与流向,同样反映着不同文化先进性与实力的不同。近代史上,国人关于西方文明“挟风鼓浪,蔽天而来,叩吾关而窥吾室”,而中华文明“如败叶之遇疾风,无往而不败衄”的悲叹,关于“中欧交通以来,欧洲文化逐渐敷布东土”,“各种新思想、新学说,犹如怒潮,输入中国”的感慨,至今仍留给我们深刻警醒。当下,在全球文化激荡愈益猛烈的境遇中谈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先进性、发展先进的文化,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当为软实力建设的首要战略。与此相应,推进文化创新,尤其是文化内容的创新,更突显出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仍然不难发现,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与迅速提升正激起国人更多的文化寻古情怀;较之文化体制创新,文化内容创新仍然步履蹒跚;我们仍然习惯于向世人展示文化的传统中国而非现代中国;不少地方仍然满足于在文化复古仿建中“繁荣文化”,希冀于考古新发现、名人故里争抢中成为“文化强县”。提升文化软实力,在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当更强劲地唤醒“新文化”意识、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

  一定是有魂的文化

  价值是文化之魂。在任何一种文化体系中,价值观都扮演着文化核心的角色,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基本气质。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这种内在关联,决定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即是价值体系建设。实际上,即使约瑟夫·奈所讲的“软实力”,其最核心、最首要的软实力资源,也正是价值观而不是其他。在约瑟夫·奈看来,任何一种软实力资源,之所以能够生发出吸引人甚或“同化性”的魅力,即在于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在于其价值观所具有的能够激发起人们激情、渴望和梦想的力量。与此相应,在推出相关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以提升软实力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极其注重赋予这些符号和产品以特定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元素。日本将“动漫文化大使”的称号授予“哆啦A梦”,正是要它传递“普通的日本人在怎样思考、怎样生活、希望怎样地创造未来”等信息。美国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被称为“铁盒里的大使”,也是因其巧妙而又鲜明地蕴含和传播着“美国价值观”。抽去了核心价值的文化,只能流为肤浅的、软而无力的文化式样,而绝不能成其为“软实力”。或谓文化传播使文化实力增值,但应当看到的是,这种增值首先需要价值为文化“赋值”,否则“增值”无从谈起,未经或缺乏价值“赋值”的文化传播不可能久远。或谓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软与硬的结合体,支撑着文化成为软实力。我们不能否定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但同样需要看到的是,离开价值蕴含,文化产业更多地只能留下其经济意义而非文化意义,更多地只能支撑硬实力的发展而非软实力的提升。那些标着“中国制造”印记、贴着异域文化符号、承载着相应价值观的文化产品,远不能说发挥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提升文化软实力,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更加关注承载着中国人美好价值理念的文化符号的创制及传播,从多种维度有效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元素。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

  一定是能够流行的文化

  在当今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乃至文化国力的竞争中,流行文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软实力无处不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在其流行文化承载着美国价值观行销全球各地。约瑟夫·奈高度评价流行文化对美国软实力的意义,他借用诗人卡尔·桑德堡的话表达自己对流行文化软实力价值的肯认:“好莱坞虽不如哈佛纯净,但不管怎样,触角伸得更长。”在他看来,正是承载着“开放、流动、个人主义、反对墨守成规、多元化、自愿、以民为本和自由等特征的价值观”的流行文化,塑造了美国“令人兴奋、具有外国情调、富饶、强大、有吸引力、引领潮流——处于现代化和创新的前沿”的形象,发挥着“虽无铁链但却束缚人心”的作用。约瑟夫·奈坦言,“流行文化的吸引力帮助美国达到了重要的外交政策目标”,如“二战后欧洲民主的重建”以及“获取冷战的胜利”。他还形象地描述了此中流行文化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柏林墙早在1989年倒塌之前就被电视和电影凿得千疮百孔。如果不是多年来西方文化形象在柏林墙倒塌前就对其进行了渗透和破坏,锤子和压路机也不会管用。”当然,我们强调文化软实力建设及流行文化的重要性,与约瑟夫·奈的立论出发点明显不同。但其对流行文化与软实力之间关系的阐述,却启示着我们高度关注流行文化的软实力意义。然而,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吸引力还极其微弱。2008年上半年,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等在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美国6个国家的有关调查显示,被调查国家的公民对“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平均值在7.88.6之间,但对中国流行文化吸引力的评价,平均值却跌落到了5.56.4之间。文化软实力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还启示我们,在当代中国,如何推进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对接,如何繁荣发展承载着主流价值观的流行文化,从而增强主流文化的流行性、大众性,是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

  一定是转化为民众素质的文化

  作为人的创造的文化只有为人所掌握的时候,才会获得展现其力量的根据;为文化所武装起来的人越多,文化所能够生发的力量也就越大。文化之成为软实力的一切要素,都只有通过具有相应素质的“人”才能够得以点活,成为有效的要素。因此,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关键在其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古往今来许多大国的兴衰,都演绎着这样的道理。英国学者S·A·M·艾兹赫德曾将公元1650年至1833年之间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概括为“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成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早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和西方最先进的国家之间就已经存在着巨大鸿沟”。作者用来解释“中国的相对停滞”和“欧洲无法阻挡的生机与活力”重要角度之一便是教育——识字率。他指出:“18世纪的欧洲,尤其是欧洲西北部,见证了文化教育从城镇到乡村的突破,从精英阶层到普通民众的拓展。”但18世纪的中国却是另一番景象:“中国在18世纪经历了文化能力的退缩,从乡村向城镇萎缩,从普通大众缩小到精英阶层。中世纪时,中国由于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由于新儒学和像杭州、苏州、泉州这些大都市的发展,在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方面都享有难以匹敌的比率……但到了19世纪,中国的识字普及率在城镇下降到50%、在乡村下降到25%,就算城乡人口之比是14,有识字能力的人也仅占总人口的30%。这一比率远远落后于1800年英国的平均水平,英国当时的情况是67%的男性、51%的女性都接受过教育。”显然,作者是将这种“文化能力的退缩”作为其分析中国国力及其在世界格局中位置变化的重要角度。在近代中国,“文化能力的退缩”不断加剧。当时间从公元1800年再推进100年之后,梁启超更是以悲怆之笔记述了这种“文化能力的退缩”,并从这种“退缩”中探寻“中国积弱之源”:“四万万人中,其能识字者,殆不满五千万人也。此五千万人中,其能通文意、阅书报者,殆不满二千万人也。此二千万人中,其能解文法执笔成文者,殆不满五百万人也。此五百万人中,其能读经史,略知中国古今之事故者,殆不满十万人也。此十万人中,其能略通外国语言文字,知有地球五大洲之事故者,殆不满五千人也。此五千人中,其能知政学之本源,考人群之条理,而求所以富强吾国进化吾种之道者,殆不满百数十人也。”作者不得不悲叹,“以此而处于今日脑与脑竞争之世界,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天下之险象。孰有过此者也!”中外两位学者将文化能力与国力紧密联系的深刻分析,至今仍给人以震撼性启示。更加关注教育发展,更加关注文化民生,大力培育民众的文化素质,文化软实力才有牢不可摧的深厚根基。

  (作者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名词解读

  软实力 硬实力 巧实力

  “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在1993年提出,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其“软实力”的提出意在巩固美国在冷战后的霸权地位,但是这个概念的提出也为人们思考文化与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思维,很快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软实力又称文化软实力,是指该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内发挥的凝聚力、动员力、精神动力和对外产生的渗透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硬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国土资源、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现实物质力量及其对外强制他国的能力。硬实力与软实力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巧实力”是“软实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软实力”的创始人约瑟夫·奈为反驳一些人认为“只要有软实力就可以产生有效的外交政策”这一错误看法,2003年就提出“巧实力”这一概念。2004年,针对“9·11”后美国保守主义者实行的“单边主义”战略遭受重创,美国国际声望和影响力日趋下降,美国安全与和平研究所苏珊尼·诺瑟在《外交》杂志上发表题为《巧实力》的文章,正式提出并阐释了“巧实力”。文章指出:“必须实行这样一种外交策略,不仅能更有效地反击恐怖主义,而且能通过灵巧地运用各种力量走得更远,在一个稳定的盟友、机构和框架中增进美国的利益。”可见,“巧实力”并非一种新的实力,而是整合运用“硬实力”、“软实力”的一种整体策略,其要旨在于综合运用软、硬实力的灵活性。

摘自《中国教育报》

 

寻找教师职业精神的真谛

——河北省鹿泉市教育局局长贾建祥谈教师队伍建设

  ■本报记者 王友文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区域教育整体提升的保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支爱岗敬业、师德师能兼优、齐心向上的教师队伍该如何打造一直是一个重要命题。近年来,河北省鹿泉市教育局就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到了工作的核心位置,紧紧围绕提振教师职业精神进行了积极探索。记者日前和该市教育局局长贾建祥就此展开了对话。

  瞄准提振教师职业精神的“出发点”

  唤醒教师的主体责任感

  记者:每个人都需要有动力的生活,如果没有了激情,恐怕也就没有了认真,没有了进取,教师概莫能外。因此也就不得不特别关注教师职业精神的提振。

  贾建祥: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师始终是所有教育要素中最具活力的因子。在推进鹿泉教育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得出并明确了推进教育全面发展的主体是教师这一共识。只有教师发展,才能实现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为此,我们紧紧抓住提升教师士气这个牛鼻子,深入开展“提振教师职业精神,重塑教师职业理想”活动。

  教师要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应当具有以“爱和责任”为核心内容的职业精神。这需要“内外兼修”,一方面需要外部环境和制度加以熏染、约束和促进,另一方面更需要靠教师自身的精气神,靠自发、自动、自觉的责任担当。关键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唤醒教师主体意识,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最大限度地开掘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潜能。

  记者:面对不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职业生命状态难以激活该怎么办?

  贾建祥:应注重实施价值引领,重塑教师职业理想。一是抓师德,塑造教师的职业灵魂。我们实施了以“强师德、铸师魂、塑理想、激师情”为主题的一系列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正风肃纪树形象”、“三整顿(整顿校风、教风、学风)一提高”等思想整顿活动;成立“师德巡回宣讲团”,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宣讲我市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全面提高师德素养,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二是重激励,开掘教师的职业动力。广泛进行“鹿泉市十佳师德标兵”、“感动鹿泉十大教育人物”、“魅力园丁”等的评选活动,并大张旗鼓地表彰;利用本地媒体,展示教师的精神风采,激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光荣感。

  今年,鹿泉印发了《提升职业精神重塑职业理想活动实施方案》,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全市每位教师都要做好个人发展规划,制定本人职业生涯成长发展计划书,通过规划、设计、制定、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发展规划,来实现教师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促使更多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走上发展的轨道。

  提供提振教师职业精神的“支撑点”

  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记者:近年来,教师的地位得以逐步提高,但是其职业吸引力还不是很强。作为一个需要贡献心智、吐哺爱心的职业,教师普遍感觉压力不小。请问,该如何让教师充满激情地对待自己的职业?

  贾建祥: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教师感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关怀,感受到了幸福,他们才会把这些感受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以幸福塑造幸福。因此,我们启动了“爱师护师工程”,深入开展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送关爱、送温暖活动,全方位提高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

  我们开展了教育局为基层、学校和师生搞好3个服务活动,为教师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努力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我市为教师配备了台式或手提电脑,师机比达到21,充分满足了教师利用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需要;深入开展“温馨办公室”建设,办公室由教师们自主规划设计,学校给予物质保障,摆上鲜花、购置饮水机等,为教师提供了舒心的生活和办公环境;为全市教师购买人身保险,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为教师进行健康体检;每所学校都办好教师食堂,为教师提供丰盛的餐点。

  此外,教育局每年投入50多万元,为在偏远乡镇从教的教师开通了班车,截至目前,共开通8条线路,其中包括两条驶往省会石家庄市的线路,方便了全市400多名教师上下班,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地处山区的北寨学校任教的邢秀哲老师写下了《幸福班车》的文章,抒发自己每天乘坐班车上下班的幸福情感。

  为使教师安居乐业,教育局启动了教师安居工程,开发建设了鹿泉市园丁小区,至今已经入住300多户。第二批教师住房工程也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将满足教育系统全部有住房需求的教师。一系列举措着力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从教的热情。

  凝练提振教师职业精神的“兴奋点”

  丰富实践实现师能增长

  记者:教师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许多人在摸索,许多地方在实践,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请问对于点燃教师发展的激情该如何筹划?

  贾建祥:学生是适应时代发展最快最迫切的因素,无论是观念的形成、技术的掌握、信息的占有还是知识能力的获得,他们都是最迅速的。作为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就要主动走出校门,主动融入到社会中去,接纳外界的新鲜信息,培育开阔的视野,锻炼开放的思维。

  鹿泉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成长的平台,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是下大力气抓培训提高,为教师装上成长的马达。我们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方针,坚持以“师德建设、专业素养、职业技能”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完善中小学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和激励机制。在全市中小学中启动了创建“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工作,通过“同伴互助、智慧分享、自我反思”等校本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打开通往外部的窗口,积极提供专业培训和外出学习、观摩名师课堂、与名师对话的机会,呼吸新鲜的教育空气,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理念。

  为促进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我市设立“农村中小学‘紧缺或薄弱’学科师资培训”项目,以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和小学英语、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为重点,两年来共培训教师上千人,培训覆盖面达到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95%以上。

  我们还下大力气抓读书学习,为教师夯实发展的基础。启动了读书富脑工程,全面开展了教师“读书年”活动和“书香校园”建设。同时,下大力气抓教育科研,让教师长出发展的双翼。我们引导教师以“小问题”、“微课题”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教学问题行动研究,避免“大而空、广而泛、深而涩”的研究倾向,突出“小、精、实、新”特点,并设立了教育科研专项研究基金,大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人人教研、全员教研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振教师职业精神的“升华点”

  增强成就感提升教师潜力

  记者:渴望成功是人的本能,对于许多进入发展平台期的教师,鹿泉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重新激活他们?

  贾建祥:教育专家提出,教师应该获得常人的幸福,更应该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教育管理者要甘为伯乐、甘为路基,做教师发展中的导航者与喝彩者,让教师也能在教书育人中获得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

  鹿泉注重搭建展示平台,实现教师自我价值。一是广泛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大练兵、大比武”活动,通过比武展示、表彰教师的各种才艺。二是通过广泛深入开展“课堂革命年”活动,积极解决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理念之间的矛盾,打造优质高效的活力课堂,构建鹿泉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课堂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激励教师的创造热情、力量和智慧,为职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持。三是在全市学校中广泛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和学生课外实践及兴趣小组活动,为有特长的教师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发挥的空间。

  此外,我们还通过举办镇级教育讲坛、与电视台合作开办“家校金桥”栏目、成立名师工作室、评选首席班主任、积极举办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会、将优秀论文随笔结集出版等多种方式,为广大教师提供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展示才华的平台。

  通过多种努力,现在鹿泉教师的敬业精神有了大幅提高,对学生的爱也比以前浓厚得多。他们虽然工作很累,但是感觉很幸福。群众对教师和教育的满意度近年来持续提高。

摘自《中国教育报》

 

初中教育 建构最坚最美的拱门

 

 教育规划纲要谈及育人和办学的时候,强调以人为本,提高质量。以人为本,说到底是从人出发,为人着想。提高质量,关键也在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让人服务社会,造福自己。

影响人一生的是基础教育。那么在基础教育中,影响最大的又是什么呢?我们无意贬低小学和高中教育,中国传统有“沿小(从小)一看,到老一半”,也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说明了小学和高中教育的重要。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初中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地位最为特殊,我称之为“质量之拱,命运之门”。

从教育质量来看,初中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假如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像一扇拱门的话,小学和高中分别是拱两端的基础和立柱,一扇拱门的牢固与否,起着决定作用的就是拱顶,这拱顶的每一块砖都必须坚实,拱的曲线必须规范,在建造拱顶时,必需有牢固的钢架,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建造一座坚实的拱门。基础教育的质量也由这个时期的质量所决定。拱顶的每一块砖,正如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一点不能疏忽。规范的曲线,正如初中教育的基本规律,违背了规律,就不能有科学有效的教育。支撑拱顶的钢架,正如我们为学生培养的学习习惯,必须是良好的,有效的。如果初中出了问题,基础教育的质量就难以保障,向前,它不能保持小学阶段的优势,向后,它不能为高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没有初中的质量,就难以有最好的基础教育质量。

从人的发展来看,初中可以说是人的命运之门,即这一段可能决定人的未来。到了初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优秀的变得一般了,因此许多家长埋怨“我家小孩原来挺好的”,原来乖巧的,后来变得暴躁,不少有逆反的现象;也有家长说“小孩不说话也不听话了”,原来专心致志学习的,现在关注服装发型,满眼“星”,满嘴“酷”;原来单纯可爱的,现在变得复杂世故,甚至灰色消极。这本不奇怪,就因为这一段的孩子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生理快速发育心理却没能跟上,心理似乎成熟却仍然难脱幼稚,开始独立思考却不够成熟,正如孙云晓所说“谁家有个初中生,谁家就有个定时炸弹”,这是最难教育的时候,就怕“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怕“思想复杂”碰上“教育简单”,也怕“教育困难”而“任其自然”。

人一生的思想道德、价值信念、为人处世就在这一阶段养成,因此从事初中教育的,是基础教育质量之拱的建筑师,也是学生命运之门

【上一页】     【下一页】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苏ICP备2023014407号-1

备案号:苏ICP备2023014407号-1 版权所有:南通海陵技工学校   联系人:陈老师   招生电话:0513-81506548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永兴路14号理工学院内A楼106室


-->